【3.8致敬不凡的她】基层女法官扎根普法一线 守护“她”权益 点亮法治之光

  发布时间:2025-03-06 14:41:52


绥滨县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 王月姣

    我是一名“85后”基层女法官,从校园毕业后就步入了法院的大门,自2012年穿上法袍起,我便深知肩上扛着的不仅是审判的职责,更是一份传递法治精神的使命。十二年来从县城到乡村,我走遍了辖区的校园、社区、田间地头,用脚步丈量普法之路,用真心守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。有人问我为何如此执着?答案只有一个:法律不应该只是冰冷的条文,而是要让每名当事人都能感受到执法者的温度。

▌从庭内到庭外:普法脚步从未停歇
    记得刚入职那年,我在一次庭审旁听中目睹了这样的场景:一位农村妇女在家庭财产分割中因分配不公而诉至法院,通过主审法官的积极调解,并围绕家庭财产继承进行释法明理,最终让她在家庭中得到公平的财产权益。那一刻,我暗下决心:必须把法律知识送到群众身边,让他们学会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。

    于是,从事审判工作的我走入乡镇村屯,为村干部讲解农村常见法律纠纷,让村干部提高依法办事能力,筑牢乡村振兴法治理念;走入机关单位,我结合职务犯罪典型案例,为青年干部敲响廉洁自律的警钟;走入社区课堂,我用《民法典》中的条款化解居民的邻里矛盾;走入辖区企业,以政策宣讲、案例剖析、现场答疑等形式,为企业送上“法治大餐”。有人笑称我是“普法狂人”,可我知道,只有让法律贴近生活,才能真正根植人心。十余年间,我累计开展普法活动百余场,覆盖群众超5000人次——这些数字的背后,是每一次面对面的交流、每一场精心准备的讲座。

 

 

▌聚焦“半边天”:为妇女儿童撑起法治晴空

    作为一名女性法官,我对妇女儿童的权益保护有着特殊的使命感。2015年,我在处理一件抚养费纠纷案件时,作为母亲的原告向我哭诉,她丈夫长期不给付抚养费,最开始她不知道如何求助,甚至认为“家丑不可外扬”,可最终她也无法一个人承担孩子成长花销的增长,于是我对她说:“法律是保护你的盾牌,你不需要独自承受这一切。”随后,我在开庭审理该案件的过程中,秉承着家事案件调解优先的原则,对身为父亲的被告动之以情、晓之以理的说服教育,并从最大程度减小对子女伤害的角度,将本案调解结案。当接到调解书的那一刻,原告感激的目光让我更加坚信:普法不仅是普及法律知识,更要唤醒当事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勇气。

    为此,我申请加入了鹤岗市妇联巾帼法律宣讲团,与妇联同志深入乡镇企业,详细讲解《妇女权益保障法》《劳动法》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等法律法规。我用接地气的案例告诉妇女同胞:“遇到侵害时,一定要勇敢说‘不’!”通过普法,一件件涉及妇女儿童的纠纷得以化解,我们为弱势一方争取到了应有的尊严。这些经历让我明白,普法的力量,正是在于让每一个弱者都能挺直腰杆。

 

疫情不阻普法路:云端架起连心桥

    2020年初,疫情让线下普法被迫按下暂停键。但我深知,群众对法律的需求不会因此减少。于是,我迅速调整思路,把普法阵地搬到了网上。在网络上,我化身“普法主播”,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录制“5分钟普法课堂”,线上课程在鹤岗市妇联微信公众号、绥滨巾帼花开公众号上发布,以此号召和支持女同胞们坚持不断学习掌握法律知识,提升法律意识。线上课程一经发布,收到了良好的普法效果。很多女性网友在留言中表达了“隔离在家,学法快乐”的心情。这份认可,是我坚持网络普法的最大动力。


▌以法育人润民心:法治信仰薪火相传

    普法不仅要面向成年人,更要从孩子抓起。在担任法治副校长的日子里,我结合校园欺凌、网络暴力等真实案件,将抽象的法律条文变得鲜活易懂,以案释法讲给学生听,让法治信仰的种子扎根在孩子们的心中;我也参与到学校“师德师风与教育法规”专题培训活动中,剖析典型案例的违法后果,强调依法治教的重要性,筑牢校园法治防线;同时,我认为普法进校园的“最后一公里”需要家长们的共同参与,我通过参加“家校夜话”系列活动,引导家长树立科学教育观念。

    每当看到孩子们对法律求知若渴的样子,我就想起自己初入法院时的初心:法律不仅是维护合法权益的工具,更是照亮未来的明灯。

 

 

    十二年,我走过田埂上的泥泞,也站过课堂的三尺台上。这些年的普法之路,是播种,是守望,是用一生践行“法条有字,人心有光”的信仰。未来,我还会继续走下去——因为每场普法活动都可能点亮一颗法治的星火,而每一份坚持都在为社会的公平正义添砖加瓦。




 
 

 

关闭窗口